央广网宁波6月20日消息(记者 陈金莲)在长三角交通建设的宏大版图上,又一重要节点迎来图谱。6月20日,由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(以下简称“通甬高铁”)站前10标段项目经理部慈溪制梁场,成功通过国家生产许可认证。这标志着这个全国最大的40米箱梁生产基地,迈入批量化生产阶段,为通甬高铁今年9月进入架梁施工奠定坚实基础。项目建设由此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慈溪制梁场与远处的通苏嘉甬高铁施工现场(央广网发 王小龙供图)
通甬高铁慈溪制梁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坎墩街道,占地面积约20.99万平方米(315亩),相当于30余个标准足球场大小。主要承担慈溪特大桥、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浅滩区引桥共计1024孔双线简支箱梁的预制及架设任务,是生产通甬高铁全线简支梁梁型最多的梁场。
施工人员进行浇筑作业(央广网发 王小龙供图)
梁场全面投产后,这些精心预制的箱梁如同精准契合的积木,有序串联起通甬高铁的钢铁脊梁,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,为未来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“贴地飞行”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基础。
生产许可就好比预制梁大规模生产的入场劵,其重要性不可言喻,只有通过认证,一孔孔箱梁才能大规模批量生产。为确保认证顺利通过认证,慈溪制梁场围绕取证各项工作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筹划。成立现场核查组、内业梳理组、后勤保障组等领导小组,各小组采用清单化管理的模式,逐条对照,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,为取证的顺利通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高铁慈溪制梁场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(央广网发 董倩供图)
在审查认证过程中,审查组依据《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》,对工艺流程、生产场所、生产设备、产品检验设备、原材料明细、人员配置、产品技术文件等关键环节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核查,详细考核试验人员、质检人员和特种设备人员,现场查看拌和站、料仓、物资库房、发电机房等生产场所。经过全面评估,审查组一致认为慈溪制梁场生产水平及产品质量均符合细则要求,具备批量生产箱梁的能力,准予通过实地核查。
同时,中铁北京工程局在建设过程中紧随数字发展潮流,利用智能化装备、AI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前沿技术,打造“生产智能化、管理信息化、生态绿色化”的新型梁场。自项目进场以来,慈溪制梁场严格推行标准化管理,持续创新工装工艺,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,围绕管理更智能、生产更标准、质量更可靠、控制更精准、安全更放心的建设思路,以生产工序流程为主线,建立三维数字化工厂,打通预制场所有信息孤岛,实现所有数据在铁路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可视化,全力推进自建系统和铁科平台的全面接入,实现一体化指挥调度及全流程智能化管理。
通甬高铁是我国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,新建线路长301公里,设计时速350公里,全线设10座车站,建成后将与盐通、京沪、沪昆、甬台温、沪宁沿江等多条高铁线路相连,对于打造“轨道上的长三角”,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布局,方便沿线人民群众出行,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关注精彩内容